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運用智慧科技提升企業競爭力

 趨勢的改變總是有跡可循,不會是今天說明天就到,中間總是會有一些緩衝區。 舊局面跟新局面的緩衝區 我們擔心少子化危機,但少子化的影響,不至於今天說明天就發生;談電動車的產業變化,不會今天談產業變化趨勢,明天油電車就被淘汰,舊局面跟新局面總會有一些緩衝區,在過度期間的緩衝區就可以準備迎接產業變化的轉型。 但是疫情造成新舊局面的變化,讓產業間的緩衝區消失,今天一個人感染,明天感染一片人,疫情造成緩衝區變短,產業沒有轉型的時間。
最近的文章

新創商品的提案內容面面觀

創新本來就會伴隨競爭,除非可以獨佔《藍海市場》,如果單只跟自身比較,每邁向一大步都由無數的小小進步組成,恭喜你了。 但是,如果要以創新來參加一些競賽之類,單純跟自己比是無助於事,你必須夠快、夠強跟夠勇,當然如果抱持陪榜學經驗,這也會是很好的經驗。 只可惜多數人志在參加,也在得名。 彼得.杜拉克在《創新與創業精神》一書中提的,七個創新機會來源,排名第一就是【出現意料之外的事】。

評量者跟受評者間的關係

評量者跟受評者間的關係 做人快言快語有時難免因為思考不周全得罪人,長久下來就慢慢調整,遇到爭議性的話題跟言論先忍一忍再想想看。 當評審有時候也是必須壓抑住心理的衝動,直接的話要繞著彎講,希望下的評語跟給的建議能讓學員更看清楚要改進之處。 但是跟受評的學員能力關係又有關聯性,要如何評得他們有感但又不傷到自尊?或是選擇打擦邊球? 每一場評下來,都覺得真的很不簡單。 前幾天又開始被邀去當評審,這次大的主題是[科技、法律與倫理],有一組學員選擇的主題,記得是[駭客的危害]之類。

論青創網路行銷講師學習實驗室計畫評量之設計

論青創網路行銷講師學習實驗室計畫評量之設計 有朋友問為什麼還要產出內容,不能只是單純的共學嗎 ? 實際上這就關係到這套方案設計的目的,我參加過實體的讀書會,也看過網路上的讀書會。 我曾有幸參加過一個很棒的讀書會,來了幾位有名的講者分享,當初有給我很不錯的想法,但是你現在問我,這幾位講者講過甚麼 ? 或是問當初參加過讀書會的同學,應該多數人都不記得了。 網路上的讀書會,找了一些很優秀的講者來分享對這本書的看法,過一段時間,參加過的人還記的講過甚麼嗎? 或許有些人會說,當初講者一句話給他很大的啟發或感動,這都有可能。 同樣的時間,能不能增加時間上的效益 ? 我想。

從學習型組織看傳統工藝奈良筆的保存者-田中千美代

日本製筆歷史是從奈良開始, 奈良筆起 源起於唐朝, 日本僧人抄寫經書時,發現中國毛筆的筆尖不適合他們的文字,於是就進行改良,也就是現在的 「奈良筆」。 跟傳統工藝一般,奈良筆也面臨文化傳承的問題,於是在三十年前開始,日本政府辦理一個奈良筆的製作工藝班,為了是保存日本的傳統工藝文化之一的奈良筆。 三十年前的田中千美代是一位傳統家庭主婦,丈夫是傳統技術工作者。原本生活就僅限於house keeping,一天在讀報時,看到有這樣的傳統工藝班,考慮孩子長大離家後,生活就沒有重心,考慮在培養興趣及專長的情形之下,就參加了這樣一個工藝班,三十年後的她已經成為一位保存奈良筆傳統工藝的職人。

阿里電商平台的系統性思考與操作

要先看懂系統,才能進行拆解系統內步驟。 例如近年來美國和北韓的關係緊張,北韓發射彈道飛彈成功,已經可以射到美國本土,已經不止造成區域性緊張,並引發了南韓、日本和美國的一連串的軍演。 面對美國帶頭以軍事演習的威脅,當更多的媒體報導美、日、韓的演習,更激發北韓的憤怒,並揚言要繼續發射飛彈,不甩美國老大哥的警告,為了因應北韓的強硬回應,美國又宣布一連串的制裁方案,促使北韓更走上極端。 這樣的關係存在都是正(+)的循環,當一邊的系統是以正(+)的循環,更會加強一邊的循環,但是當美國要宣布軍演或是制裁時,一定不會馬上執行,因為還有遲滯的效應存在(一方也會看公開發表言論後,另外一方的回應),除非中間的一方進行衰減(-)(例如美方寄望中國進行調停),如果兩邊的正向循環(+)一直走下去,戰爭的時間不會太遠。 電商平台的系統性思考,要先確定定位點,例如那一個平台是主場,先確認之後才有辦法往下再進行衍生。 如果以一單一平台來檢視並進行拆解,拆解可以分為系統性思考結構拆解,也就是現象拆解,系統步驟拆解的產出就是流程圖。 系統性思考和流程圖描繪表面上很類似,實際上卻是不同,但兩者之間卻是互補關係的存在。

跨境B2C的組織,人才跟商品

跨境B2C的組織,人才跟商品 一般廠商要切進跨境B2C的市場,我都會想了解這是業務部門的想法或是公司的目標. 為了面子,其實多數諮詢者都會回這是公司既定的方向,到後面會發現這就是業務片面的想法,事實的表現就是出貨時公司其他部門的人跳出來罵,除了業務部門外沒有人出來幫忙講話,甚至連業務部門都沒有人出來講話,執行者就莫名其妙成了砲灰. 如果真的是公司既定的目標,下一步我就會檢視預期產出營業額的百分比,進一步再檢視公司目前的人才規格, 但是多數的詢問者只想了解單一品項合不合適. 這其實沒有對錯,草創時期的企業的需求,本來就跟成熟型企業的需求會有差異性. 目前我自己看到切入的公司性質又分,貿易公司,工廠,盤商或是網路賣家. 以規模來看又分微型,中小企業. 規模相對小的企業,即便在切入初期有一些雜音, 但很快就能排除掉,組織內部也容易隨之調整,但是具有規模的企業在切進來時,反而沒有那樣順利. 特別是過ISO 認證的廠商.